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880字。

中考复习阅读和写作专题讲座
一. 重点、难点:
 1. 重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2. 难点:①在阅读过程中体悟写的特点。
②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读的内容。
二. 复习专题讲座:
  这次就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略作提示,目的是为转入写作专题作准备。
  读是对信息的吸收,写是对信息的输出,两者使语文知识进入周转、流通状态,形成语文学习的一个完整过程。读为写积累了经验,借鉴了方法,开拓了思路;写则是检验读的效果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读的升华、延伸、反馈,最终将知识转化成书面表达的综合能力。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多读少写,或多写少读,都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有人把读和写比作语文能力的两翼实在是太形象了,语文能力无论缺少哪一翼,它都无法飞起来。
  阅读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开阔视野,了解社会,陶冶情操,治学致用才是目的。如果把阅读误作为目的,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阅读,甚至为考试而阅读,都达不到治学致用的目的,因此,阅读必须与实践,与生活,与运用结合起来,而写作则是读与实践、与生活、与运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写作要摆正三个关系,一是作文与作人的关系,二是作文与读书的关系,三是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体验、思想认识、感情积蓄、文化素养、写作技巧相结合的综合产物,是一种心理过程,情感流程,不仅仅是技巧方法问题。
  下面我们不妨读两篇文章,一篇是语文专家于漪写的《走进语文》,作者从阅读入手谈读写关系;一篇是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写的《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作者从写作入手谈读写关系。两篇文章着笔的角度不同,都在谈到读写的关系时,都把他提到相当的高度。于漪老师在谈到阅读时说:“阅读是生命的活动……”;余秋雨先生在谈到写作时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甚至把题目都定为“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仔细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并联系自己对阅读、写作的认识进一步感悟其中的道理。
《走进语文》
  于漪
  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杜丽娘有句耐人寻味的说白,这句话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关在闺房里,听别人把春色描述得天花乱坠,也总免不了朦胧、虚幻,体会不到真景的沁人心脾,摄人魂魄。步入园林,身入其中,展开感官,放飞心灵,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妙不可言。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作用。然而,可悲的是不少学生对它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寡然无味,厌倦语文。对母语的学习持如此的态度,令人深感悲哀。静下心来想一想,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因素的确不少。浮躁的心气、功利的目的戕害学生心灵已显而易见,而语文教师自身有无未尽到责任之处呢?从我切身的体会来说,我们经常打的是学语文的外围战,让学生“走近语文”,而不是“走进语文”。“近”与“进”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
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感受、理解、揣摩、咀嚼、体验、感悟,因而,要学语文,学好语文,必须亲历语文境内,眼看,耳听,心想,与课文及其他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就会发现“朝飞暮卷,云雾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说不尽的人间美景,品尝到文化积淀的智慧,精神生活的香甜。可惜的是教师在经意与不经意之时,在“人”与“文”之间作了人为的“阻隔”。比如阅读,教师或滔滔不绝地分析这篇文章怎么好怎么好,或片言居要式地拎出多少个知识点要学生牢记,更有甚者截取某个段落某个语句进行操练,整篇文章不见了,失落了。乍看,学生在学语文,实际上是听教师灌输,按布置做一课一练,学生并未进入。学生不是亲耳聆听“生生燕语明如剪”,感受“呖呖莺歌溜的圆”,而是听别人的旁批,记别人的评价:“好啊!”“”精彩万分啊!”“比喻有独到之处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