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四篇课文,每课平均13题,约14000字。
1沁园春 长沙
【巩固教材——稳扎马步】
1.下面加点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廖廓(liòo) 挥斥方遒(qiú)
B.揶渝(yú) 溽闷(rù) 浪遏飞舟(è)
C.忸怩(ní) 罗绮(qí) 乐不思蜀(shǔ)
D.峥嵘(róng) 漪沦(yī) 孤芳自赏(shǎng)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D.“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明喻)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常认为“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一体的艺术形象。如“湘江”“万山红遍”“百舸”“鹰”“鱼”“粪土”均为《沁园春 长沙》中之意象。
B、《沁园春 长沙》中的“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不仅是对词中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象”鲜活起来。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词语的次序同一般语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如果说变成一般语序,应该这样: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4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诗句中的“看”字,可称“领字”,它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句 B.①—④四句 C.①—⑥六句 D.①—⑦七句
2.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词语移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层林尽染 B.百舸争流 C.鹰击长空 D.鱼翔浅底
3.诗词讲究炼字,《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中,字锤炼得十分精彩的一项是 ( )
A.立、看、染、争 B.染、争、击、翔
C.立、透、竞、问 D.看、流、击、竞
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表现了作者的愤恨、迷茫和不解。
B.表现了作者的远大胸怀和革命壮志。
C.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奥秘的寻求与探索。
D.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怀疑与挑战。
E.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和革命前途的担忧。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阅读藏克家的诗《老黄牛》,完成6-8题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一九七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6.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
A古典诗歌 B、现代诗歌 C、七言绝句 D、旧体诗
7、“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贵在认真 B.贵在耐劳 C、贵在惜时 D、贵在自觉
8.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负献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