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另有教学设计及微课视频文件。
《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渔家傲 秋思》是长春2001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词两首》中的一首。作者范仲淹是北宋名臣,颇具文治武功,但人们大多认为他是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就是告知人们,他是怎样用“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切身的军旅生活的。全词真切感人,它讲究内容和形式的浑然一体。时间上,由白天、黄昏到深夜;对象上,由景物深入到人的精神境界。词人把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纵观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无论题材、情调还是艺术方面,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体悟词作内涵,学会在“解题—析景---悟情”中赏析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忧国思家、壮志难酬的情怀。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理解作品的能力在逐渐加强,赏析作品的方法也有了些许的积累,对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也比较熟悉。所以,根据《渔家傲 秋思》的写作背景和词人的个人经历以及这首词中描绘的“异”景“悲”情。我觉得,教授本词的过程中,应重在朗读、问题引领和适时的追问、点拨,课堂上立足于读深读透,解析时加以合理的知识、方法链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我相信,即使有疑难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4、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之“异”和戍边生活之“苦寒”,体会作者的忧国思家、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怀。
难点:领悟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引领 激趣入文
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既有政治远见,又有军事谋略,虽仕途之路荆棘丛生,但他连遭贬谪,却矢志不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的胸襟和抱负的写照;“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是他的能力和魄力的展现。他就是————范仲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品《渔家傲 秋思》,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的风采
【讲授过程】
采用“五环阅读”教学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一.赏读入境】:
‘ 1.关于作者: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中进士后,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关于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