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50字。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杨万里)
二、介绍作者:
毛泽东在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就是朱自清,他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们的深深的敬意!
三、背景解读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四、文本感知
1、配乐朗读,朗读思考:
问题一: 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序号并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问题二: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路线,探究作者情感变化。
游 踪:
感情变化:
问题三: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试找出本文的文眼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