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60字。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黄冈中学 杨开泰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层次井然地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③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2、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范读、自由读、点读、齐读、诵读、交叉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感情。
②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培养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
【教学重点】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朱自清先生(1898-1948)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原本想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不过问政治现实,对其采取超然的态度。然而他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加上他是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以对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政治现实很难采取超然的态度。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使朱先生震惊,从而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这篇散文正是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未能下定决心投身革命,想超脱现实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情。
二、听录音(第一遍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思考哪几段写荷塘月色?
明确:1/2-6(二三两段为一个小层次,四五六三段各为一个小层次)/7-10
三、自读全文(第二遍品读),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思考本文语言准确、贴切体现在哪儿?找出本文的体现感情基调的文眼,体会其借景抒情的特点。
明确文眼:文章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见第五部分课文分析。
四、重点分析(第三遍赏读),月下荷塘有哪些景?有何特点?用到了什么手法?
明确:叶子/荷花/波痕;动静结合,有生气;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的修辞手法。见第五部分课文分析。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层:想起荷塘
1.“颇不宁静”,换种说法就是很苦闷。那么就到荷塘去走走,也许在那里苦闷能得到排遣。“日日走过的”“总该”:表现了对排遣苦闷求得宁静的渴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