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700字。

熟 语 使 用 九 戒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刘海燕 邮编:621716 电话(0816)6254200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的熟语,也是高考的一大难点。笔者结合以近年高考试题,把熟语的误用情况归纳为“九戒”,与广大考生大家共勉。
一戒望文生义。熟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其意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字面意义的引申和比喻。其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还使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新的整体意义,不少成语来源于典故,有些熟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的古义,考生很容易以今释古或肢解熟语而曲解词义。
例①: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2004年高考浙江卷)
例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2005年浙江卷)
【解说】例①“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专指生活困窘。使用者把“长”误解为“长处或特长”。例②“高山仰止”,比喻对崇高品德的仰慕。使用者把“止”误解为“停止”。
“安土重迁、暴虎凭河、荜路蓝缕、不刊之论、不经之谈、不速之客、不足为训、代人捉刀、分庭抗礼、皓首穷经、金瓯补缺、间不容发、开门揖盗、久假不归、明日黄花、罄竹难书、曲突徙薪、师心自用、少不更事、首鼠两端、尾大不掉、心广体胖、一傅众咻、余勇可贾、著作等身、自怨自艾”等需注意关键语素的古义; “河东狮吼、瓜田李下、目无全牛、洛阳纸贵、执牛耳、无风三尺浪、五十步笑百步”等格言、谚语、惯用语和典故成语需要整体把握。
二戒用错对象。有些熟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场合,该用来形容物的(如“一钱不值”)就不能用来形容人(如“一文不名”);用于抽象事物的(如“不同凡响”)就不能用于具体事务(如“非同小可”);用于别人身上的(如“火中取粟”)就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如“飞蛾扑火”);用于青少年的(如“头角峥嵘”)就不能用于中老年(如“老当益壮”)等等,反之亦然。
例③: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2004年福建卷)
例④: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2005年山东卷)
【解说】例③“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十四岁时。命题者却将其范围扩大为“大学生”。例④“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只能用于人,命题者却将它用于物。
再如“别出机杼、不同凡响、倚马可待、含英咀华、不刊之论、汗牛充栋、天马行空、好笔杆”等专指文艺作品;有些熟语只能用于男女尤其是夫妻间,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比翼齐飞、破镜重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常见的适用范围大小不同的近义熟语有“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大吹大擂—自吹自擂”等。
三戒褒贬不分。熟语既有有褒义(如“不负众望”)、中性和贬义(如“不孚众望”)之分,也有口头语(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书面语(如“一叶障目”)之分。如把握不准确,就可能误判误用。
例⑤: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2005年江苏卷)
例⑥: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2004年北京卷)
【解说】例⑤“巧舌如簧”,比喻花言巧语,悦耳动听,贬义词。赢得掌声的语境显然要求选用一个褒义词。例⑥“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褒义词。句中用来强调书的晦涩难懂,当然用错了。
有些熟语用于褒义场合,如“胸无城府、大有作为、岁寒知松柏、鲤鱼跳龙门、人间重晚晴”等;有些用于贬义场合,如“过江之鲫、弹冠相庆、无所不为、振振有词、半斤八两、处心积虑、粉墨登场、金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