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0字。
一个人的战争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江苏省滨海中学 丁爱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赏析崔莺莺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情感的成因。
2.通过合作讨论,借助文本探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可能性。
二、学情分析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文章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副凄美动人的别离图,描画出莺莺送别时的内心世界,为莺莺形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教版将该文选入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这是高二上学期学段的学习内容,同学们通过高中一年多来学习,加之多年阅读的积累,已经形成高中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合作讨论等方法来阅读这篇课文,让他们细致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人物产生复杂情感的原因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可能性,正确认识莺莺的爱情观和反抗意识,他们可以到感受人物复杂多样的感情,体会到其中的喜怒哀乐,进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认识爱情和对待人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崔莺莺的丰富情感,探究其情感的成因。
难点:借助文本探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可能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亭古道,芳草连天,黄叶飘零,北雁南飞,总让离人伤感,更何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戏,走进离人崔莺莺的心灵世界。
(二)问题探讨
出示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典型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
第一组问题:
1.在本折戏中崔莺莺表现出哪些复杂的情感?(倪菲儿等)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感?(潘成生、刘蕴仪等)
(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问题来自学生,有针对性,这两个问题基本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研习文本,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者的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