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00字)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悟孟子的治世精神。
2、 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知识。
3、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特点和本文生动的个性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到处奔走相告,他在列国间疲惫得奔波,马不停碲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孟子》的开篇就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二、 新课内容:
1、作者介绍
2、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3、疏通课文。
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4、课文分析和探讨。
①孟子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②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能不能一之?(不能)
在孟子的印象中孟子怎样评价梁襄王?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无人君样子,无人君威严)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惶恐、糊涂、怯懦、无威严)
③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
明确:用比喻
④哪一段用了比喻,学生朗诵,并思考:这一段用了几个比喻,请概括。
明确: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百姓一遇人君,就如枯苗遇雨,孟子说:“其如是,孰能御之?”便“勃然兴之”不可阻止。
禾苗——人民
禾苗枯槁——人民处于暴政下痛苦的生活
旱苗盼雨——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王
禾苗茂盛——人民在仁政下的生活
民心如水,流水从高到低,这是无可阻挡的自然规律,用“民之归附,则如



水之就下”来说明民之归附是不可抵挡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