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10+2970字。
2《故都的秋》学案
编写:韩丽平 校对:张丽娜
【教学目标】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抓住“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理解情景关系,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
三岁丧父。1913年,17岁的他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给加点字注音
单音节字
落蕊( ruǐ ) 细腻( nì ) 柘树( zhè ) 椽子( chuán )
着凉( zháo ) 颓废( tuí ) 鲈鱼( lú ) 譬如( pì )
驯养( xùn ) 萧索( xiāo ) 混沌( dùn ) 廿四桥( niàn )
【文本研讨】
一、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为什么不直接以“北平的秋”为题?
分析:“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
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课文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