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0张,约1310+2430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乌海十中 王梁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披文入理、缘景入情的赏析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讨的方法把握情境,品味情语,领悟情思。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 
  重点难点 
  1.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体会作者“悲凉”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非常富于魅力的季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这首我国古代的第一首七言诗就是描写秋天的。不同的人,对于秋的感受也不相同。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去描绘秋,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文。 
  (引用《沁园春﹒长沙》、《登高》)。古语有云:女伤春,士悲秋。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 
  《故都的秋》说课稿 
  乌海十中 王梁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抒情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二、说目标: 
  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据此,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运用披文入理、缘景入情的赏析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讨的方法把握情境,品味情语,领悟情思。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 
  重点难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