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课时,约2400字。
故都的秋
青岛海山学校 迟晖
[课文说明]

“故都”两字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点明了描写的内容,题目带有深沉意味。读过《故都的秋》,你难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还是一首散文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清水出芙蓉,闲笔见真情。用这几句话来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1921)、《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迟桂花》(1932.12),1935年发表中篇《出奔》。

[文体资料]

1933年作者移居杭州后,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写下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明丽,抒情真率浓烈,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


[个性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导语设计〕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天是妩媚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是热情的;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人多悲秋,今人多颂秋。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衷,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诠释着秋的内涵。现代作家郁达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