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50字。

  《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烘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并能在审美中思考自然。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三次落日的不同颜色、形态,以及掌握表现这些的有关侧面烘托和历史文化典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采用讲解和讨论解决教学重点,并在理解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体会浓浓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有关大西北的系列图片:敦煌莫高窟、阳关沙漠等。
  2、  教师抒情性地导入: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雄关,有搅云风沙,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奇丽的敦煌石窟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世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来体验大西北的落日,体验世间的大美。
  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学生快速浏览并整体感知
  想想文本的结构是如何的?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段):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2—22段):分写三次落日。
  第一层(2—5段):写第一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二层(6—16段):写第二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三层(17—22段):写第三次看到落日的情景。
  第三部分:(23段):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三、文本分析,鉴赏概括
  (一)、分析第一部分
  (1)、思考: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为什么首先提出“世间有大美”?
  教师明确: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想想:“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教师明确:第一: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的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他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他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