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70字。

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

徐余忠

提起“绿色”,大家自然会联想到“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消费”、“绿色奥运”等名词。的确,“绿色”一词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色,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人的价值需求和精神理念的内涵。诸多事物都能以“绿色”冠名,为何语文不能呢?果不其然,其中清华附中名师赵谦祥先生在《用“绿色语文”救治“文字恐惧症” 》一文中明确主张实行“绿色语文”教育。他认为“绿色语文”,不是“传教士”的语文,而是师生共建、共享的语文——它使师生在对话的互动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提升自我。这种语文,不是“唯科学主义”的语文,而是充满诗意的语文——它使课堂充满灵动、充满情趣、充满个性。我已然不是“绿色语文”的首倡者,但我依然是“绿色语文”的拥护者。
回眸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改革呼声一片,景象空前繁荣,但恕笔者直言,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把课标学习任务化了,教学改革形式化了,他们并没有真切地理解课改的背景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出发进行自觉实在的探索,因而许多繁荣带着“应景”的色彩,其背后更多的是空虚。当然也有实在的,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惟恐考试时有一点漏网。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知这两种“虚实”语文教学现象的普遍存在,究其因,我想更多的是功利思想在作祟。也正因为如此,语文的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才黯然失色。阅读中,学生思不接千载,视不通万里;作文中,亦是搜索枯肠无一字,冥思苦想难成文。语文在许多学生心目中并不美丽,也不可爱。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共建”的俨然是一个“灰色幽灵” 般的语文。学生与语文的关系不再是一些人粉饰的那么亲近,或者说他们亲近的只是语文的“壳”而已,而实质却与语文疏离了很远。我认为学生与语文的疏离主要有三重,即:
与自然的疏离。自然是什么?自然是春夏秋冬的更替,是风霜雨雪的变幻;是明媚的阳光,如水的月色;是绚丽的红花,枯黄的落叶;是如簪的青山,似带的长河;是那一泓清流中嬉戏的鱼儿,是那滴翠的密林间传出的“自在娇莺恰恰啼”……美丽的自然让行人释放了沉重的心灵,让诗人留下了美丽的诗行。美丽的自然又给我们学生留下了什么呢?
遗憾得很,不是自然没给学生留下什么,而是学生无暇顾及美丽的自然,他们与自然疏离得太远。老师们长期的“细致分析”让学生终于意识到,美丽的诗行最多只是文字的巧妙连缀,它与美丽的自然并无多少直接联系,自然只是与其无关的客观存在。正是由于学生对自然的漠视态度,文字才没有意境,才那么冰冷,才觉得“恐惧”。悲哀!与自然的疏离就是与语文本源的疏离!试问,无源之水能流多远?无本之木能成林吗?
与自我的疏离。语文的阅读与写作理应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可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千人声音大体一致,千人模样大体不离。学生丧失了和正在丧失着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正在逐渐蜕变成教师和教参的“传声筒”,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另类想法,不愿发表自己的仁智之见,即使偶有自己的创新见解,一旦遇到老师的“标准答案”,就立马自我否弃了。我们学生否弃的不仅是“新见解”,更是否弃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否弃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尊严。
学生在语文园地里疏离了自我,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自信、理解、感受、体验的丧失,意味着生命意识的泯灭。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然而我们的许多学生却在语文学习中找不到方向,迷失了自我,淡化了激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