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30字。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
  ——同一节语文课四种“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案例
  案例作者:周国庆、冯纯开、涂玉霞
  指导老师:叶  平、姜瑛俐
  【案例背景】
  2004年12月,湖北省教科所基础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校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来到附属实验学校——咸宁市温泉中学(咸宁外国语学校),开展预研究实验的调研活动。课题组研究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采取协作研究的方式,从课堂观察入手,观察和记录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后的教学行为,为撰写教学案例搜集真实素材。
  在“推门听课”的过程中,课题组研究人员陆续观摩和实录了4位教师所上的同一节语文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这4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的要求,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但都涉及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是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秘与发现”的第四篇课文,选录的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该文通过揭露所谓“尼斯湖怪被抓住了”的假新闻,告诫人们要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事件,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学习和了解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为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四位教师按照自己对“讨论式教学”的理解,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讨论”。
  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好有效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讨论式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疑难点,它们涉及到了如何处理“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以及如何体现“合作学习”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此,我们从4位教师授课的课堂实录中,剪裁了有关“讨论式教学”的4个片段,归纳出5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问题,构成这篇《尼斯湖怪被抓住啦》的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讨论式教学”。
  【课堂实录(节选)】
  第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
  (A老师用了20分钟时间,通过引导学生摘取课文主要信息的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熟悉了文本,理清了思路,接下来,将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质疑解疑,探究文本。)
  师:(一手指着板书,一边小结)由整课内容我想到了两个字,一个是“信”,一个是“疑”。读完了全文,我有一个不会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
  生(齐答):有
  师:1934年至今,时隔近60年,这么长时间,面这么广,这么多人都相信尼斯湖怪,这是什么原因?看大家能不能帮老师解答一下。
  (教师提问后,学生很快陷入沉思中,有的翻看书,还有个别学生主动与同桌交流。一分钟过后,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终于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教师点就近的一位学生回答。)
  生1:课文第三段说了“很多人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轻信。
  老师(赞赏点头):这是第一个我想到的问题,这位同学给了我一个答案,非常感谢你的帮助。
  生2:是因为有很多传言,尼斯湖深处可能有30只水怪,后来《每日邮报》还发了“尼斯湖怪”的照片,所以人们就相信了。
  师(一边重复该生的发言,一边启发归纳):别人这么说,自己也跟着说,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3:因为他们不懂科学。
  师:轻信是一种盲从,也是一种从众心理,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转换角度引导学生)别人说那个地方有湖怪,就马上做出反应,就想去尼斯湖看看,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齐答):好奇。
  师(小结):从以上分析,人们相信是因为从众、盲从和好奇的心理作怪。(以上学生的回答,解决了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教学过程基本在教师预订的框架内展开,教师通过提问和对学生发言的归纳总结,来牵引学生思维,把握着课堂,始终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我又有一个问题想问:作者从人们轻信传言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从中又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的问题已直接引向本文教学目标,教师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解读文本主旨“要笃信科学,不要轻信传言”。学生又一次陷入沉思状态,一分钟后,又有两三个学同学举手作答)
  生1: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根据实际情况作判断。
  师:很好,读书就应该有自己的体会。(师将目光移向全班同学,举手者廖廖无几,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