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约3520字。
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
1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赏析几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青春正盛,感受着生命的活力,也充满着对生命的期冀,但缺乏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史铁生的这篇哲思散文,正可给他们一些启发。
3重点难点
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意蕴。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对于生和死的思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总是在时空中回荡。司马迁的泰山与鸿毛,文天祥的丹心永在,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无愧无悔,等等,这些思考如今都已经是人类精神史上的财富。而作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他对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体悟生命的呢?我们能否从他的思考中汲取营养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专题)的第一篇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这篇选文共两个部分,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作家,小说散文的创作都有较高成就。
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因脉管炎下肢瘫痪,23岁邂逅地坛,27岁母亲去世,28岁始发表文章,30岁起又罹患肾病,32岁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成名。其后多有佳作,如: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59岁因脑溢血去世,死后捐献了器官和遗体。
本文创作于1989年,发表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
三、文本研习
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和地坛。请快速浏览1-3节,思考:我与地坛是什么关系?
提示:第二段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这种关系:缘分。
提问:我和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空间上的距离近;②命运的相似性(地坛:荒芜冷落,历尽沧桑,褪去浮华和荣耀、被废弃;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
学生容易说出第一点,第二点则比较难,可作如下处理:
提问:先从1-3节找找,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被废弃,荒芜冷落,历尽沧桑。
追问:地坛的沧桑表现在哪里?
明确:第3小节,(引出第一处景物描写。)课件展示: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请学生齐读这段文字。
提问:怎样才能更好地读出那种沧桑感呢?要注意哪些词?
明确:“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动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