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约3710字,1个音频素材。
班级 学号 姓名
定风波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作品情感及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
(2)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词人形象及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预 习 案
一、背景资料(认真阅读,并勾画、识记重要知识)
(一)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作品有关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二、基础梳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