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8250字。
蚌埠市2015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
卡上,所有主观题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第 I卷(阅读题 共7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天人关系的主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
主干,而且后来也成为东亚区域性学说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儒
家“天人合一”观念,无论是与古代朝鲜半岛本土文化相比,还是与中国的道家相较,都有其特质,
并由其特质而显出超出其它学说之上的现代价值。
古代朝鲜在儒、释、道三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宗教,主要是风流道以及以风流道作为其思想核心
的花郎道。崔致远《鸾郎碑序》记载:“国有玄妙之道,日风流。设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乃包含三
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
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干太子之化也。”风流道不仅自身包含有儒教的“忠孝”、道教的“元
为”、佛教的“善恶报应”思想,从而与三教相通,显示出文化上的包容性,而且和道教一样强调“无
为”,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调和性。而花郎道中的风流精神则能显示人在心身两方面与自然
的亲和性。“或相磨于道义,或取乐于歌乐,游娱山水,无远不至。”花郎道使人间生活的自然化,把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但是,古代朝鲜的风流道和花郎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并未能像儒家和道家那样提出系统
的观点,也并未明确地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因而在系统性和深刻性上,远不及儒教和道
教。
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以无为为宗旨,返朴归真,回归到无智无欲的“小国寡民”社会。道教的这种思
想,深深影响了后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向往和追求田园诗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所描述的忘我于自然的画卷。这似乎也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寓居”。
道家的思想无疑是高超的:它一方面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自然是“道”的根据,而非与人对
立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道家看待人世间种种问题之根源在于人之有为,人之有为势必将引出种种
恶果。道家的思想直指现代社会在环境问题上的病根。
道家看到了问题的根源,相应提出的药方即是“无为”。然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便是有为的
过程,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生存斗争,还是国与国的发展竞争中,人类都不得不选择“有为”。道家的
解决之道虽然高超,但只能是浪漫的理想。对于道家向人类文明之初的古朴状态回归的致思理路,
儒家提出了间接的批评。比如《札记•礼运》指出,儒家理想中的尧、舜、禹圣王时代,也只是“小
康”而已,在此之前还存在着完全无须道德礼法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可以说即是道家所主
张的“无为”而又“无不为”的理想状态。可是,《礼运》也明确地指出,“大同”社会已成为遥远的过
去,人类不可能再回到原初的状态。人为的礼仪法度已成为整合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那
么,儒家所致思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有为”的前提下实现天人的统一并克服天人的对立。从而提出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天人合一”观念,较之于东亚范围内其它国家本土的宗教学说要全面、系统、
深刻得多,较之于中国的道家学说,则富于现实性,更能使之走向操作和实践。
(摘编自彭永捷《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宗教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花郎道显示出的人在身心两方面与自然的亲和性,较之风流道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关系
上的调和性,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
B.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教和道教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远胜于朝鲜的风流道和以风流道
作为其思想核心的花郎道。
C.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也是东亚区域性学说,其包含的“天人合
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在现实社会中,道家的“无为”之道只能是一种浪漫的理想,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
因具有更强的现实性,更有利于操作和实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崔致远《鸾郎碑序》中关于风流道的记载表明了风流道与儒、道、佛三教之间的相通之
处,显示出风流道包容性的文化特征。
B.解决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需要以“无为”为宗旨,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来源,避
免人之有为带来的种种恶果。
C.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价值源泉上看待自然,把自然作
为了“道”的根据,是其思想高超的典型体现。
D.儒家认为人为的礼仪法度是整合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礼记•礼运》中对道家向人类
文明之初的古朴状态回归的致思理路提出过间接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儒家提倡实现天人的统一并克服天人的对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
关系时,儒家与道家并无区别。
B.道教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小国寡民”社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陶渊明归隐田园或
许是因为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
C.道家认为人世间种种问题之根源在于人之有为,因而才提出“无为”作为解决问题的
药方。
D.人与自然的生存斗争、国与国的发展竞争使得人类不得不选择“有为”,正是“有为”推
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19分)
穆宁,怀州河内人也。父元休,以文学著。撰《洪范外传》十篇,开元中献之。玄宗赐帛,授偃
师县丞、安阳令。
宁清慎刚正,重交游,以气节自任,少以明经调授盐山尉。是时,安禄山始叛,伪署刘道玄为景
城守,宁唱义起兵,斩道玄首。传檄郡邑,多有应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