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70个字。

  4 外国诗两首

  课题 外国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篇课文《祖国》;第二课时学习第二篇课文《黑人谈河流》并完成当堂检测。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创作。
  2.把握两首诗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培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作家别具一格的抒情气质,洋溢着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弹奏出有力的反叛的音调。代表作品有长诗《恶魔》和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兰斯顿•休斯(1902—1967),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他把黑人民歌艺术融入于自由诗中,诗歌开阔,舒展,节奏强烈,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写作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他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与之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的同胞的那样“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流联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幼发拉底河、刚果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
  读准字音 虔信(qián)慰藉(jiè)颤抖(chàn)白桦(huà)
  镶嵌(xiāng  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潺潺(chán)瞰望(kàn)黝黑(yǒu)
  辨清字形 虔(qián)虔信藉(jiè)慰藉
  虑(lǜ)考虑籍(jí)书籍
  惦(diàn)惦记畔(pàn)河畔
  掂(diān)掂量拌(bàn)搅拌
  踮(diǎn)踮脚伴(bàn)伙伴
  理解词语 虔信:虔诚而笃信。
  慰藉:安慰。
  凄清:形容清冷。
  黝黑:黑;黑暗。
  冷漠:(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本文形容草原的寂静。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深邃:形容高深,不易理解。
  晨曦:清晨的太阳光。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瞰望: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新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