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br>
(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br>
(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br>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br>
二、难点、重点分析<br>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br>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br>
(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br>
分析: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赔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赔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