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3课时,约4870字。
听潮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 
4.从听的角度,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 
5.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 
6.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通过朗读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
2.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3. 领会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 

三、课时安排:课内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鲁彦,即王鲁彦,原名王衡,现代作家。     
(二) 学习生字: 
líng          tīng       chún      huǎng hū      yōng           jiǎn   hān    
窗 棂           云 汀      芳 醇         恍   惚        慵    懒     眼 睑     酣  睡 
gu    náo  bó         lì      páo xiào      xià   xì         bō  là         nì
汩 汩    铙   钹     战 栗     咆  哮        罅   隙         拨 剌     溺 爱

(三) 讲读第一部分(1—4):
1.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
2.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和潮来时的概况。介绍环境不仅为下文具体写听潮作必要的铺垫,而且在叙述环境过程中表达出“欣幸”的感情,为全文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1— 4):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心情,总写潮来时的概况。
3.为什么说“这里是佛国”?
明确:因为“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这个“佛国”暗示普陀山岛。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4.第4自然段总写海潮来时的景观。请扣住词语,看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潮,又写了潮的哪些方面?   
明确: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一句,点出“听”字,紧扣标题,领起全文。普陀山的潮音很独特,普陀山中有很多洞,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叫”潮音洞”,潮音洞的岩石很多,海水冲进岩石间,海潮起伏,一天24小时,潮声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作者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海潮的,同时以视觉和触觉来加以辅助.
                          感官         海潮   
“听见……音响”   听觉        声音 (海浪冲击岩石)下文具体描绘的三幅图画都是从“海浪冲击岩石”的角度写潮音的.
“看见……飞沫”   视觉        形态(似细雨、朝雾、暮烟)三个比喻状写潮来时的形态,突出飞沫水珠之细小。 
“黏在身上”      触觉        动作(冲、黏、润湿) 赋予海潮以生命     
5.用叙述语调朗读第一部分。 
6. 下文,也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主要从”海浪冲击岩石”的角度,写潮音的变化特征.主要分四个阶段来描绘:落潮,涨潮,高潮,退潮.
情快速阅读分出层次.
板书:
第二部分(5——21): 抓住音响等变化的特征,具体描写海潮涨落时大海的壮美图景,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一层(5——12): 写落潮时的大海. 
第二层(13——14):写涨潮时的大海. 
第三层(15——19):写高潮时的大海.
第四层(20——21):写退潮时的大海,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的凶猛一样美.
第三部分(22):直抒胸臆,抒发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

(五).讲解散文朗读时的节奏控制,而后让学生再次把课文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一遍。
快速: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慌的心情;争辩、呼救的话语;鄙视、抨击的态度。
慢速: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蔼、沉着的性格;安慰、沉痛的心情;细说、细问的话语;劝阻、犹豫的态度;抒情、警句、歇后语的出现。
中速: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