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9370字。

  湛江市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必修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前中国文人讲文章义法,常把布局当作呆板的形式来谈,例如全篇局势须有起承转合,脉络须有起伏呼应,声调须有抑扬顿挫,命意须有正反侧,如作字画,有阴阳向背。这些话固然也有它们的道理,不过它们是由分析作品得来的,离开作品而空谈义法,就不免等于纸上谈兵。我们想懂得布局的诀窍,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自己在写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最好的分析材料是西方戏剧杰作,因为它们的结构通常都极严密。习作戏剧也是学布局的最好方法,因为戏剧须把动作表现于有限时间与有限空间之中,如果起伏呼应不紧凑,就不能集中观众的兴趣和产生紧张的情绪。一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细细分析,在结构上必具备下面的两个要件:
  第一是层次清楚。文学像德国学者莱辛所说的,因为用在时间上承续的词语为媒介,是沿着一条线绵延下去。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不能把它们同时摆在一个平面上,如同图画上许多事物平列并存;我们必须把它们在时间上分先后,说完一点,再接着说另一点,如此生发下去。这许多要说的话,谁说在先,谁说在后,须有一个层次。层次清楚,才有上文所说的头尾和中段。文章起头最难,因为起头是选定出发点,以后层出不穷的意思都由这出发点顺次生发出来。文章只有生发,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
  第二是轻重分明。文章不仅要分层次,尤其要分轻重。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一部戏剧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群龙无首,必定显得零乱芜杂。一篇说理文如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它一定平淡无力,不能说服读者。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一才能完美。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生整一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文章无论长短,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生发出来的意思是目。纲必须能领目,目必须附丽于纲,尊卑就序,然后全体自能整一。
  在文章中显出轻重通常不外两种办法:第一是在层次上显出。同是一个意思,摆的地位不同,所生的效果也就不同,不过我们不能指定某一地位是天然的着重点。起头有时可以成为着重点,因为它笼盖全篇,对读者可以生“先入为主”的效果;收尾通常不能不着重,虎头蛇尾是文章的大忌讳。其次轻重可以在篇幅分量上显出。就普遍情形说,意思重要,篇幅应占多;意思不重要,篇幅应占少。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名手立论或叙事,往往在四面渲染烘托,到了主旨所在,有如画龙点睛,反而轻描淡写地掠过去,不多着笔墨。
  (摘编自朱光潜《选择与安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讲文章义法,常把布局当作呆板的形式来谈,这种讲法与作品无关。
  B.分析好的作品,自己学写戏剧,都可以帮助我们懂得布局的决窍。
  C.西方戏剧杰作的结构通常严密,是我们分析布局的最好材料。
  D.一篇完美的作品,在结构上不仅要层次清楚,而且必须轻重分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只要在时间上分先后,就可以把它们同时摆在一个平面上。
  B.文章最难写的是开头,即起头是最难的,因为起头就是出发点,后文皆由它“生发”而来。
  C.一部戏剧结构轻重不分,必定散乱没条理;一篇说理文结构轻重不分,就必定欠缺说服力。
  D.不管是长的文章还是短的文章,都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全篇要有,每一段也应该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文运思时,非常重要而且艰苦的工作不只在搜寻材料,还在将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
  B.一部小说,如果它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轻重不分明,就会群龙无首,必定显得零乱芜杂。
  C.戏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一般在戏剧的中段,可见文章的中段也可以是着重点。
  D.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作法原理,运用锐敏的智慧,遵循一定的章法,就一定能做出好文章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相国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