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00字)
风流尽在模糊中
——运用模糊理论把握文学审美意象初探
四川省广汉中学   王小槐
大凡格调高致、意象蕴涵的文学作品,皆能够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妙境。可见,意象的朦胧模糊、意象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正是文学作品精髓之所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说的那样:“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以为工,秀以卓绝以为巧。”而文学作品却浩如烟海,模糊意象更是恒河沙数。那末,文学作品中意象模糊感人的妙处表现在何处呢?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类。
(一)、意象模糊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以简练而生动传神的语言,点到为止,极富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想象而得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描绘的是月光下的荷塘的美,意象含蓄。作者扣住 “荷叶、荷花、荷香、荷水”这四种物象,由上到下,运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精巧而别致的通感,从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方面把荷塘美景表现的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美好享受。表面看全段写的只是荷塘美景,无一处写 “月光”,但是全段却处处扣住月光下来描绘荷塘的美景。试想:如果没有月光,怎可看见荷叶之形?荷花之色?荷叶、荷花的颤动?荷叶下面水的流动?
全段通过荷花之色,荷叶、荷花的颤动,荷叶下面水的流动,这些极富极富暗示性的物象,使意象含蓄而不晦涩,全段既在处处紧扣月光,却又无一处出现“月光”一词。这正如“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的确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