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10字。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