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7040字,答案扫描。

  德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时立又相辅相承、有
  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这些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采、博大
  精深,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因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严重分歧。五四前后,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中西比较出发,以西方“人和自然”尖锐冲突的“积极进取”特神作为参照,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并进而推出“被动无为”的结论。就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而言,从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熔铸新的民族性格的角度出发,这种归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毫无疑问也失之公允。中国传统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全是推崇柔静的文化,因为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不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果来。因此,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中指出:“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孺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若中华民族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并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首先,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总是激励着人民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壮举。
  其次,就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或表现为志士仁人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压,坚持正义,誓死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表现为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奋发图强,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如号称“史笔”、不向君主低头的董孤;遭受不白之冤,仍忍辱负重,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都是这种革新精神的体现。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著)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的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使人们在对
  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会产生严重分歧。
  B.五四前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的结论,就当
  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显然利大于弊。
  C.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是不可能由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的,“主静阴柔”
  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D.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倡导人们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奋发
  向上、篷勃发展的动力。
  2.文中说,“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以下《论语》中的语句不能证明这一
  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仁不让于师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知其不可而为之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表现,一卜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梢神主要表现为诗文繁
  荣发展,汉唐两代便是典型的例子。
  B.在民族危亡、外族人侵的关口,中国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顽强不屈地进行
  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C.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坚持正义者,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
  的理想者,在我国历史土不乏其人。
  D.每当“积弊日久”时,中国历史上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
  法,彰显了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6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