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1840字。
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鲁迅的当代价值
张梦阳
鲁迅究竟有没有价值呢?如有,价值又在哪里呢?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认为:一言以蔽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他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破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我认为就在于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历经这三个阶段。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等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家;他是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并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并不同于茅盾、沈从文等侧重于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
总之,鲁迅是一位在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并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在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在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倾心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他深刻的思想与作品使他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价值,在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日本从竹内好到伊藤虎丸、丸山昇等鲁迅学家对鲁迅“抗拒为奴”思想的共鸣就是明证。这是鲁迅所承担起的历史职责,也是他能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即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正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乃至全人类的人性,所以必然会触动每一个读鲁迅的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节选自《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有删改)
1. 下面是关于作者对“鲁迅的当代价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迅在中国的当代价值仅仅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
B.他以文学为途径,启悟人们为改造自身和本民族的精神以及全人类的人性而努力。
C.他是一位在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并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
D.他毕生所倾心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2.对“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价值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价值,在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B.鲁迅“抗拒为奴”的思想引起了竹内好、伊藤虎丸、丸山昇等日本鲁迅学家的共鸣。
C.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乃至全人类的人性,因此这种价值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
D.因为鲁迅的作品触动了每一个读鲁迅的人的中枢神经,因而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鲁迅为“民族魂”的原因,是他对中国人的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B.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因此他的地位等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
C.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要历经奴性、悟性、理性三个阶段,正如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过程。
D.鲁迅借助《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从而表现他的“救亡图存”的 “立人”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也。收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床板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①以文华显。
永安三年,除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妙简近侍,诏试收为封禅书①。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寻敕典起居注②,并修国史,俄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