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2010字。
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体裁:语境中的智慧
杜博玉
世界上有着各种文化,它们仿佛一座座冰山。当我们接触某一种文化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文化主体的行为、语言、生活习惯等等。这些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显性的,但是文化主体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是隐性的。文化的这种隐性基础,因其难以观察了解,但又是了解一种文化的必经之路,所以就成为了阻碍不同文化之间交往的沟壑。我们要想跨越这种沟壑,需要借助于交流,特别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交流。而交流也是讲求智慧的,在适合的语境中采用恰当的体裁,能够提高交流的效率,也更能够展现文化的魅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裁,正是文化交流智慧的展现。
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场合使用什么语言合适,把语言与其所处的语境相联系,才会明白使用什么语言更加得体。爱德华•T•霍尔认为,文化可以分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处于语境的联系中或者内化于人,只有少量信息被明确地用语言的形式传递。有许多已经被我们所熟知的东西方差异,其实正是不同语境文化的表现。中国以及其他一些东方国家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地区,人们崇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瑞士、德国及北美地区的部分国家则属于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地区,他们专注于细节和精确、严格的时间安排,而不注重语境含义。
不同的文化语境自然会对彼此间的交际产生影响。只要你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就会形成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文化语境包含着体裁,体裁又包含着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宽泛地说,体裁是一种言语事件。这种言语事件包含了口语或者非口语的社会交际活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笑话、故事、小说、颂歌、讣告、工作手册、标签、说明书、通知、信函、报告、学术论文、道歉、讲座、新闻广播、电视广告、天气预报等等都可以称为体裁。
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总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目的,因此运用体裁时也便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反过来说,体裁的运用也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因为人们的职业、习惯和日常接触到的示例等等会决定在不同的语境下选用何种体裁。而人们是否能够成功且得体地进行交际,其中一部分就取决于对体裁的掌握和运用的纯熟程度。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实现同一个交际目的,不同文化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体裁或言语,即便选择同一体裁,也会有许多差异之处。比方说,同样是信函,中国人写信和英国人写信在语步、格式、遣词造句上就有着不同的规矩。体裁对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制约性,同一文化的人在运用时一定会承认并遵守这种制约性,而其他文化的人们却难以觉察到这种制约性。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对体裁的目的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制约性进行了解和掌握,避免思维定式,要按照其相应的文化习惯去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交流的智慧就会在我们选择正确的体裁、明确表达自己真实意思的过程中展示出来。
文化、语境和体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只有了解三者的内在关系,不断揭示出文化的隐性基础,掌握不同文化的语境和体裁知识,提高跨文化、体裁意识,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越文化之间的屏障,掌握文化交流的智慧,更好、更畅通地交流。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面对“体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识一种文化时,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而对其深刻内涵难以了解,因此需要在适合的语境中采用恰当的体裁进行交流。
B.无论何种体裁,都只是一种言语事件,采用恰当的体裁以及适合的语境,能够展现文化交流的智慧。
C.体裁被文化语境所包含,它包含了口语或非口语的社会交际活动。
D.体裁对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制约性,不同文化的人在运用时需承认并遵守这种制约性的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主体的行为、语言、生活习惯等显性的内容容易被人熟知,但文化的隐性基础却因其难以观察了解,成为了阻碍不同文化之间交往的沟壑。
B.所有的东西方差异其实都是不同语境文化的差异,如中国及其他一些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地区,而北美地区的部分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地区。
C.体裁隶属于文化语境,包含着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言语事件。
D.身份不同,社会性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不同语境文化的差异来选用体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就会形成一个个特定的文化语境,掌握不同文化的语境和体裁知识,能促进畅通、有效的交流。
B.对体裁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够使人成功、得体地进行交流,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
C.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交流无处不在,需要我们跨越文化间的屏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文化、语境、体裁知识。
D.掌握体裁的目的性、文化性、制约性,选择正确的体裁,并辅之以坦诚的心态,就能使人们准确、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虞卿字师皋,虢州弘农人。父宁,有高操,谈辩可喜。擢明经①,调临涣主簿,弃官还夏,与阳城为莫逆交。德宗以谏议大夫召城,城未拜,诏宁即谕,与俱来。虞卿第进士、博学宏辞,为校书郎。抵淮南,委婚币焉,会陈商葬其先,贫不振,虞卿未尝与游,悉所赍助之。①
穆宗初立,逸游荒恣,虞卿上疏曰:“乌鸢遭害仁鸟逝,诽谤②不诛良臣进。臣敢冒诛献瞽言③。臣闻尧、舜以天下为忧,不以位为乐。②况今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