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3-12文学类文本阅读.doc
3-11.ppt
3-1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doc
3-12.ppt
3-13.ppt
3-13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一、(2016•江西省赣中南五校第一次联合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题。
  中国的教育家缺什么
  最有价值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一位学者,谈了他的观点:“1884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写过一篇标题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他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在科学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伦理观、价值观。”
  我觉得,他这番话很有道理。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由此看来,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我发现,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如斯宾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深刻缺陷,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不敬畏良知,不理解美德、审美、情感这些精神事物的价值。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存在深刻缺陷,其思维的方式,必然是机械的,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然是肤浅的,其得出的结论,不能不离题万里。他们所拟定的教育方面文章、著作,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帮助,反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在互联网上,一位博友说:“我看见过几次魏先生讲到GDP的世界排位那种幸福。”这位魏先生,在中国,算是一位十分有名的教育家。和这个时代的许多政客一样,这位姓魏的教育家,心中也是只有物质财富的价值,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我们社会在其它方面存在的深刻问题,是他所没有看到,或者是他所不愿正视的:如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贪污腐败泛滥成灾,道德风气下滑、人们变得鲜廉寡耻、缺乏爱心。养尊处优的位置,使他对这个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苦,缺乏感受。而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则使他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头脑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人之为人的标志在于人就在于有一颗仁慈的灵魂,不懂得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
  教育之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有一个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在那位姓魏的教育家那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样的教育家,与其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健康,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美好,不如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在互联网,我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属灵的经济学。我觉得,他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学,思路很好。同样,我们需要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家,对宗教文化了解得很少。必须补上宗教文化的这一课!
  (节选自全民阅读网文化时评2015/4/3,有删改)
  1.下列对“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研究员在《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科学是判断知识价值的最高标准。
  B. 若要对“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排位,那么:科学第一,宗教第二,习俗第三,文学最后。
  ……
  一、(201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年迈父母
  郁葱
  炽热的阳光肆虐着城市的路面,天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别墅区的树木也低着头苟延残喘。
  “我要回家!”爸爸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对他的儿子大声道。老人大概七十来岁,看上去神态威严。“你把我们扔到这里都一个月了,我简直受够了,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呆下去了。”
  “请不要这样爸爸,不要这样大喊大叫。” 看上去40来岁的儿子温和地说。
  “我大喊大叫?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人挥舞着拐棍以威胁的口吻大声叫道。
  “小声点!瞧,人家都在看我们!”一位六十多岁左右的老太太恳求丈夫道。
  “让他们都看看,让每个人都瞧瞧他忘恩负义的儿子是如何对待他的父母的!”老人看着四周大声道。
  “忘恩负义?”儿子不知所措地说。
  “没错,忘恩负义!你就是忘恩负义!我们从小把你养大,当牛做马,可现在你却把我们扔进这样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旅馆。”
  “旅馆?你说这是旅馆?爸爸,这是专为您买的安度晚年的豪华别墅!”儿子说。
  “好了,”老妇人安慰丈夫说,“我们就在这养老院生活吧!”
  “妈妈!”儿子恼怒地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不是养老院,条件这么好的豪华别墅区,是专门供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我给你们买的这座小别墅是这里最好的一栋。”
  妈妈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丈夫,夹在他们中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他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于是她温柔地对丈夫说:“理解儿子的一片好心吧,我们会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的,瞧这里的环境多美,到处都是花草绿树。再瞧那里,还有那么美丽的花园。”
  “我还是喜欢天津老家,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在那。”老人说。
  “你在这里也可以交朋友呀。”她说。
  ……
  一、(2015•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冬冬:隐者归来
  春风乍起看《四季》。2015年初春,北京,乍暖还寒。徐冬冬刚刚创作完毕一套组画,名曰《四季》,放在了我面前。从2013年秋开始,他将色彩笔墨融进了那四季的宇宙中。他的《四季》,是对万物生死、善恶的探讨,表现的是人类自身在宇宙间灵魂跳动的轨迹。
  而隐在“四季”里的徐冬冬,曾经走过怎样的岁月?
  徐冬冬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丹青绘事,遍访文化界前辈大家。年少时,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与古人神交。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诸位大师,都对他深有教导。
  徐冬冬一幅题为《听闻残雪话春曲》的作品被联合国永久收藏,这是联合国第一次收藏中国画家的作品,他也成为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
  徐冬冬没有移民海外。他的消失,不是避世,而是隐逸。他的隐逸,不是离开尘世,而是离开喧嚣的环境和浮躁的状态。
  这一隐,就是十来年。此时的徐冬冬,闪耀在多重荣誉的光环之下。然而,就是此后,他却远离俗务凡尘,留下的只是一个清清淡淡的背影。
  问道有悟“心造境”。早年在故宫研习古画时,徐冬冬便从古人笔墨中参悟到了做人之道,追求人心与宇宙之心共融的境界,所以他的画作具有平淡、天真而达物我两忘的文人情怀。
  1984年至1996年期间,徐冬冬两次对中国山脉进行了系统探求,足迹遍及数十座名山大川,“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的创意,便产生于山水之中。
  徐冬冬喜登高望远,对中国哲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纵览世界,阅思千年。具备了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徐冬冬领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