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00字。
以课本为本,挖掘作文材料
整个中学阶段,我们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文学作品不下二百篇(如果再加上语文读本,则达三四百篇之多),即使你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些“课内阅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为你建起了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材料仓库,如果能够熟练掌握,灵活驾驭,亦足以成为你写作的灵感活水。
教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从“熟”中生“巧”也是非常困难的事。取之“有据”,更要用之“成理”。在写作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用课文材料,论证主题思想
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篇目,可作为材料直接或间接引用。若引用得法,定会有点“石”成“金”的效果。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倾听心灵的钟声》(高考满分作文)第二段:
古代学者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又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简单两句话,便概括出古代男儿舍身取义报国的壮志雄心,勾勒出中华儿女赤胆忠心,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选择永恒》中的一段: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分别直接引用《孟子二章》中《鱼我所欲也》和间接引用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材料,不是很好地论证了“心灵选择”这一话题吗?
再如某生作文为了论证“人生的转折所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变迁”这一观点,作者从课本中精心选取了三个人物的材料:鲁迅弃医从文,先生的转折是一个民族的转折;李清照词风由清丽转向婉约,易安的转折是一个国家的转折;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后主的转折是一个朝代的转折。三段材料,三个分论点,有力地支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使文章有了深度。
二、借鉴课文材料,深化主题思想
课文中有许多篇目涉及某些社会、历史事件,作者在为文时也有自己对这一事件鲜明的观点态度,我们在作文时不妨借鉴过来,作为自己习作的灵魂,直接以课文中的人物或故事为题材,借评述文中人物或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我们学过翦伯赞先生的《内蒙访古•在大青山下》,作者一改前人昭君出塞是民族耻辱的论断,认为“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我想,《昭君的选择》这篇广为流传的佳作,大概是受《内蒙访古•在大青山下》的影响和启发吧。考生在文中刻画了一个为民族、国家利益而抛弃个人幸福的宫女形象。昭君用心灵作出的选择,更给读者以震撼。下面节录该文的片断:
这一夜,昭君无眠。
她想到了宫廷的阴森,想到了和亲的艰险,还想到了异域的清冷,两国永远的安宁。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
另一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则是在原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诗歌改编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民间传说,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烘托等手法,挖掘出人物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文中有这样一段:
兰芝迎出屋来,仲卿跨下马来,两人相会在村口老槐树下。马儿轻轻地打喷嚏,老槐沙沙叹息,人儿止不住悲泣。
   “仲卿,你……” 
   “别说了,明天,你进太守府的时刻,就是我去黄泉的日子!”
   “你怎么说这种话?仲卿,我们都是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你不生,我也不活,今世做不成夫妻,就到地下去结个连理吧!”
就在这个晚上,兰芝跳水自尽了,仲卿则自缢在庭院的桂树枝头。
这两篇作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