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90个字。
论课本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谱系
龚芳敏
课本剧是最近几年来在国家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当下的素质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课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演员构成和接受对象。课本剧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源”,以此为基础改编为剧本,然后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课本剧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宠爱。课本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从过程论的角度看,笔者以为课本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谱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本剧的改编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文体之间绝对对立的认识框架,培养学生进行文体转换的写作能力。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体的划分是非常森严的。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二分下,一般都是以单元为单位,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在语文课本中依次进行编排。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从封闭的角度、静态的立场上来介绍各种文体、体裁的特征,对学生在文体、体裁方面的知识进行规范和限定。结合教学,教师一般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写作尽快上路子,还给学生制定了很多写作的条条框框,比如常常强调哪些题材只能写成散文,哪些主题只能写成小说,哪些体验只能写成诗歌等等。这样以来,便在学生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各种文体之间是界限森严、不可通约的,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题材、主题、体验决定了体裁、文体。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语言表达,文体仅仅只是它的一种外在存在形式而已。比如忧愁、正义、爱恋、仇恨、眷顾、怀念等各种审美体验类型,我们既可以写成诗歌、也可以写成散文、还可以写成小说,更可以改编成剧本。之所以存在文体的分野,那是我们运用的写作思维和语言元素不一样造成的。这一点,在课本剧的改编过程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认识。课本剧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有着戏剧的文体特征。课本剧首先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舞台动作来进行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讲述的,而且课本剧必须在舞台上演出,必须让人有“戏”可看,这就决定了它在时空维度上的紧凑性和在情节结构上的冲突性。因此,学生在面对抒情类的课文时,首先就是要将课文的情感类型故事化、人物化、对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