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讲义):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一读懂古诗.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二(真题真练).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二(真题真练).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一鉴赏古诗的形象).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一读懂古诗.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鉴赏古诗的语言.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鉴赏古诗的形象.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鉴赏古诗的形象.ppt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二)词.ppt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一)诗.ppt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训练(二)词.doc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训练(一)诗.docx
限时综合训练(一) 诗
(用时:50分钟 满分:55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 残
陆 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1)“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对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
(2)暮春时节,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寂寥的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籝: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珍珠。
(1)请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化静为动。“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虚实结合。实写致虚庵观景听声,虚写“画图出”“风雨来”。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衬托出庵主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2)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②表达了诗人对安贫乐道、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 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
……
限时综合训练(二) 词
(用时:50分钟 满分:55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江城子
元好问
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
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冷胭脂。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1)“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一句颇妙,它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试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渔《窥词管见》中说:“作词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试据此简要分析这首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拟人手法,因为作者之情感伤,故其笔下之景也就失色(“淡无姿”)了;比喻手法,说原来青山的青色仿佛是被染上去一样;衬托手法,哀情(离别的痛苦)与哀景(无姿青山)相互映衬。
(2)“说得情出”就是情感分明,从王维的送别诗说起,一直到“两相思”,又说现在岂须再作伤别,最后追问人世间离别的泪水哪天停滴呢。离别之情、同情之情流露在词句中。“写得景明”:“旗亭”是喝酒送别之地,“垂杨”“折残枝”是挽留、惜别的场景,“青山”“淡无姿”是因离别而失色的眼前景,“芙蓉,秋露冷胭脂”是为离别作渲染、烘托之景。这些景中寄寓真情。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①。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 ①洞房:幽深的居室。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
(1)蒋词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个“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晏几道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晏几道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