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70个字。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z^zs@*tep.c~o&m]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www.z#z&ste^p~.co@m]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中~国*^教育出%版#网]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