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鲁、京、津专用)一轮复习(课件+习题+考点训练)第1章文言文阅读(12份打包)
第一章  专题一.docx
第一章  考点二.docx
第一章  考点一.docx
第一章  专题二.docx
第一章 考点训练二.pptx
第一章 考点训练一.pptx
第一章 专题二.pptx
第一章 专题三(二).pptx
第一章 专题三(一).pptx
第一章 专题一.pptx
考点训练二.docx
考点训练一.docx

  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
  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2.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__________②也:__________③而:__________
  ④于:__________⑤于:__________⑥而:__________
  ⑦乎:__________⑧而:__________⑨而:__________
  ⑩而:__________
  答案 ①表判断,不译 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④介词,从 ⑤介词,比 ⑥连词,表递进,而且 ⑦介词,相
  ……
  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义项串记,语境求解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有:
  1.巧记本义引申解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
  比喻义:兄弟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头和颈
  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元日》)
  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精要点拨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它们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
  ……
  考点训练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类题精练
  (一)基础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
  A.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
  C.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
  D.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答案 C
  解析 C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的确,实在。A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的言辞。B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答案 D
  解析 ①负:辜负,对不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C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
  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实词。
  (1)伐罪吊人:慰问
  (2)细大不捐:舍弃
  (3)洒扫庭除:台阶
  (4)聚讼纷纷:争论
  (5)何患无辞:担忧
  (6)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7)克日成功:约定或限定
  (8)无所适从:到,去,归向
  (9)信手拈来:随意
  (10)童山秃岭:秃的,没有草木的
  (11)登峰造极:到达
  (12)无稽之谈:查考,考核
  (13)日薄西山:迫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