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700字。              
  例谈高考作文中的"文句有意蕴"
           (  安徽太和一中语文组        王前亚              邮编:236600)  
 
"文句有意蕴"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文章有文采"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所谓"意",就是指"内在的意义"或"含义"。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因为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深远。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正是这空白很好的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渲染出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突出了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说过:"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画家作画,讲究有蕴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画法与文理相通。作文时精心构思,留给读者思索、想象、回味的天地,可以使表达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借鉴这种"画格",讲求文句含蓄,有意蕴。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做有头脑的人。不要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这段话道出了使文句有意蕴的秘诀:作者在行文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话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
怎样才能使文句有意蕴?一般说来,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符号代替法
所谓符号代替法,是指行文时有意把读者根据语境可推知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符号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使用符号代替法时,必须预先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使读者在推测、想象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时,有据可依;否则,就会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同学们在写作时,凡遇到以下情况,均可运用此法。
 [1]当所要表达的某一内容难以尽述或不必尽述,不尽述反而可使文章含蓄、隽永时。
 暮色不觉已浓。时间老人透过夕阳的余辉,看见在背靠长椅、欣赏夕阳的老人。"童年是什么?"老人转过脸,脸上写满岁月的沧桑。他沉思了一会,说:"童年是刚哺育出的太阳,它即将走上发白的东方,因此,它是希望的前兆,当东方第一缕曙光投向地球,人便走出了童年,然后开始酸甜参半的人生……夕阳西下,我已走入晚年,常坐在这儿回忆童年,掀开记忆的镜头,抖落童年的星辰,每一颗都是至真至美的化身……"                                                                                (节选自高考作文《童年是什么》)
这段文字是《童年是什么》的最后自然段。在段末作者使用了符号代替法。文末省略号所替代的内容是难以尽述的。文中的时间老人,"常坐在这儿回忆童年,掀开记忆的镜头,抖落童年的星辰",除了"每一颗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