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70个字。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符号
  ——《阿长与山海经》创意设计
  山东省东营实验中学于保东
  【设计思想】
  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的鲁迅形象,让孩子“爱其文,亲其人”,让鲁迅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成为孩子学习、成长中的朋友,播下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五篇文章写到了阿长,这样你不得不对阿长产生兴趣,阿长究竟在鲁迅的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应激发学生带着好奇,通过细读课文,走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了解童年视角下的阿长和成年视角下的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理解“阿长”与“《山海经》”已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文化符号,领会真挚朴实的语言,以及深厚的人性思考带给我们的丰厚收获。
  在本文朴实真挚的语言中,处处体现着鲁迅对阿长这个普通、平凡的下层小人物感动,甚至是“欣其善良”,对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刻画,既带着儿童视角的幽默调侃,又有着成人视角真挚的抒情。
  本文篇幅较长,选取怎样教学的切入点,做到长文短教,长文精教,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拟选取“受限制的礼俗文化世界——阿长”和“通向精神自由的世界——《山海经》”做为本文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两点的分析,进而把握全文。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受限制的礼俗文化世界——阿长形象和通向精神自由的世界——《山海经》作为文化符号的含义。”
  2.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3.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受限制的礼俗文化世界——阿长”和“通向精神自由的世界——《山海经》”作为文化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没有专门写过纪念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朝花夕拾》中有5篇文章提到一个人,并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一位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板书: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结合文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PPT展示)
  骇掳悚惶急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
  如:
  疏懒:意思是懒散。这里指童年鲁迅的远房叔祖懒得为鲁迅去尽心尽力寻找绘图《山海经》,也是为阿长为我寻找《山海经》做铺垫。
  渴慕:指一个人非常仰慕某人或某物。在文中是指童年鲁迅非常渴望得到绘图《山海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