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450字。
高考现代文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详解
原创:深圳鲁力
1 . 偷换概念。
所谓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例1】2016广州市高考模拟考试《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
第2题C项设为: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解析:C偷换慨念。原文说“非常”重视,不是“更加”重视。
【例1】 2015全国题II《艺术是什么?》第一段: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试卷第1题A 选项为: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 “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
【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第五段文字说: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试卷第2题D选项为: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析:原文中说“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命题者故意将 “一条”混淆为“一句”,二者相差大矣。属于偷换概念。
【例3】 2015全国考题《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第三段:
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试卷第2题B选项为: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解析:B项用两个陷阱:①.遗漏信息“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②.偷换概念,将:“官府推行”说成“政府发行”。原文是“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例4】考题《科技黑箱》第一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