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40+3580+4240字。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一)
考纲要求:(简)1、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2、分析综合(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一、认真审题。
看清要求选什么样的选项,不囿于思维定势,如“不正确”项、“正确”项、“不属于”项等。
二、把握选项特点。
注意区分信息整合项和错误项。信息整合项可能在原文找不到完全一致的表述,但它是对文中信息的整合概括,依然正确;而错误项在原文一定能找到判错的依据。
三、做题技巧。
1、关注题目和选文出处,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2、静心读文。
边读边勾画重要信息,如重要概念,观点、结论句,表范围、可能性、程度等的关键词等等。
3、 细心比对。
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做到逐字逐词比对。
四、常见选项错误类型:
1、答非所问
2、偷换概念
3、因果失当
4、范围失当
5、说法绝对
6、无中生有
7、以偏概全
8、混淆“未然”和“已然”
五、试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
……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11安徽卷)
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游戏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关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
(选自王福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B.想象空间是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
……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摘•原著•原典
“书摘”是好的,好在让读者看到原著的一部分原貌。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写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评述原著特色的时候,一定摘录原著的相关部分,也就是“书摘”,给出自己见解的证据,由读者对照、比较、鉴别。据说好的书评是让读者读了以后,想去阅读原著;我以为非常中肯。
然而,“管窥之见”,毕竟有限。从“一斑”推论“全豹”可能近似,也可能相去甚远,毕竟不如亲眼观察活生生的豹子。何况所摘是否确实是精华的部分,还要看摘录者的眼力;即使所摘是精华,也还要看原著除了所摘录者以外是否还有精华在。比如京剧舞台上的落难才子,衣裳褴褛,打着补丁,可那补丁的材料确又可观:盖要表现“诗意生存的美”也;倘若摘出这一块补丁来,以为那衣裳的全体质料上等,衣着名牌,恰风流倜傥,就失之千里了。于是乎还要更上层楼,去阅读原著。
要了解一部作品,最好是读原著;要了解一个作家,最好是读他的全集——自然,这原著要是货真价实的“原装货”,而不是动过手脚故意隐瞒自欺欺人的东西。是的,读原著很难。一难在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难在要花更多的时间;三难在要有相应的学力,特别是外语的原著;四要破除人为的故障。这人为的故障,不是诚实的为了读者选编的“选本”,而是欺骗读者故意删节的“洁本”,或别有所图的“选本”。这种“洁本”在我们中国,不但有明火执仗广为告知的“洁本”《金瓶梅》,也有故意扣押欺瞒读者的《鲁迅译文集》,他就把鲁迅翻译的《亚历山大・勃洛克》驱逐,原因呢,是因为原作者是托洛茨基。还有就是经过“编”“审”抽掉、删节的书籍。这种书如果只有一个版本,读者是不得而知的;万一作者有幸出了两个版本,如朱正先生的《一九五七年的夏天》和《两家争鸣》,有了比较,麒麟皮包裹的马脚就一览无余了。
最后,我以为人生一世,如果读书,职业的或爱好的,最好能够读一两本原典。原典者,原著中的经典之作也。原典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富有原创性的著作;是一个民族某一时代的经典。思想方面如先秦的诸子,特别是《老子》、《论语》、《庄子》,现代,这是我个人的偏爱如《鲁迅全集》,别的方面,自然还有各自堪称原典的著作,如史学中的《史记》。她的基础性,原创性,在养成人们的根本特质方面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使她成为“基础读本”,不可不读。
我们的原典,是由汉字记载的。由于汉字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变迁,特别是现代废文言、兴白话已经一百年,五十岁以降的人阅读文言文已经十分困难,因此阅读古代原典必须依靠注释,依靠翻译。读注释,读翻译,还是必须读原典的原文;以原文为基础为主体,参照注释和翻译来自己比较,自己思索。古代原典的注释数以百计或千计,真所谓汗牛充栋。怎么办?还是只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最近李零教授出版了他的《我读〈论语〉》,由于书名用了一个《丧家狗》,这就捅了马蜂窝了,竟然闹得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