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doc
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17张PPT).ppt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课件(26张PPT).ppt
《辛弃疾词两首》随堂练习.doc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
《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
……
《辛弃疾词两首》随堂练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仓皇(Cānɡ) 遥岑(Céng)
鲈鱼(lú) 鲈鱼堪脍(kuài)
B.揾英雄泪(wēn) 玉簪(zān)
巷陌(mò) 封狼居胥(xū)
C.螺髻(jì) 断鸿(hóng)
舞榭(xiè) 廉颇老矣(pō)
D.元嘉草草(jiā) 孙仲谋(móu)
佛狸祠(sì) 金戈铁马(gē)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随天去秋无际 际:边际。
B.无人会,登临意 会:理解。
C.赢得仓皇北顾 顾:回头,回头看。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饭量。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楚天千里清秋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B.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②多情自古伤离别
C.①赢得仓皇北顾②赢得青楼薄幸名
D.①千古风流人物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