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330字。
备 课 卡(A)
授课人: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论语》选读之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月份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
与
方法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2、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 桀溺:瞧不起)
3、不避讽劝——接舆:从政者怠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深为人知
小结: 不避困厄 热心救世
教
后
反
思 贴近文本,化繁为简。选修教材中每篇课文之后都有“相关链接”的内容,它是这一专题主要内容的梳理概括和补充延伸,能让学生对这个专题的丰富内涵、精深品质和不朽的社会意义有完整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正因为此,学生对专题要义的把握就简单、明确了,但脱离文本、空穴来风的现象又接踵而至,如何让同学们既落回到课本又高效地突破重点、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能牵一“问”而动全文,以一当十。如庄子的《尊生》一文,我就抓住课题发问“你是如何理解《尊生》的‘尊’字的?或者说它有什么内涵?结合文章找依据”,此问题一出,同学们竟相回答,在讨论中确定为“尊重、尊贵、尊严”三重内涵,本文的主旨就无须赘解了。这就是余映潮老师推崇的“主问题”的有效设置。必须说明的是主问题必须是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能激发学生思索、讨论、品析的重要问题。
备 课 卡(B)
授课人: 高二年级 授课时间: 共 页 第 页
教 学 过 程(流 程)设 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 一 课 时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出示学习提纲
1、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2、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3、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
本版块文字比较浅显,文字上并无多大障碍,所以学习时可着重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孔子的人生选择、人生追求,讨论这种选择、追求的现实意义。归纳总结文章的宗旨,同时具体分析每一条语录的特殊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联系古今仁人志士的言行来分析孔子这种思想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后世人的深远的影响。
师生讨论、明确
1、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是“语录”之意。汉朝以前,《论语》有过《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名称的版本,但除了个别篇目不同外,各种版本内容大体一致。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