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90字。

  词语的理解
  1.【2015•贵州毕节】
  下列句中加点字释义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以:因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C.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谢:感谢)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C项中加点的“谢”的意思是“认错,道歉”。
  【答案】C
  (2015•广州市)8.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童趣》)(              )
  (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满井游记》)(              )
  【解析】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注意如下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第(1)题中的“道”是名称作状语“在路上”;第(2)题中的“信”是通假字;第(3)题中的“劳”是使动词。
  【答案】1在路上;2通“伸”,伸张;3使……劳累; 4慢慢地;5坏,耽误。
  (2015•浙江台州市)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6分)
  (1)暮而果大亡其财(    ▲    )    (2)两股战战(    ▲    )
  (3)欣然规往(    ▲    )          (4)媵人持汤沃灌(    ▲    )
  (5)辍耕之垄上(    ▲    )        (6)年且九十(    ▲    )
  3(1)丢失  (2)大腿  (3)计划  (4)热水  (5)去、往  (6)将近
  考点:本题考查对课本中重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入手。解答时,既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又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如,本题中的“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1.(2015•浙江温州市)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1)微不足道(  ▲  )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2)不可名状(  ▲  )    A.不能名其一处也    B.名之者谁
  1.【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中关键字词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先要弄清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如⑴中,“微不足道”的“足”字,是“值得”的意思,而“力不足”的“足”是“充足”之意,与其不符;第⑵句中,“不可名状”的“名”,是“说出”之意,而“名之者谁”的“名”,是“命名”“取名”之意,与其不符,故应分别选A。
  【答案】(4分)⑴A。⑵A。
  2.(2015•浙江温州市)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媵人持汤沃灌    ▲  
  (3)由是先主遂诣亮    ▲     (4)惧其不已也    ▲  
  2.【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第⑴句中的“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相约”;第⑵句中的“汤”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热水”;第⑶句中的“诣”,应理解为“造访”“拜访”;第⑷句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
  【答案】(4分)(1)约定(2)热水(3)拜访(4)停止
  3.(2015•浙江宁波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太丘舍去      ▲        (2)时时而间进      ▲   
  (3)会天大雨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   
  3.【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第⑴题的“去”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离开”之意。第⑵题的“间”读“jiàn”,是“间或”的意思。第⑶题的“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正巧碰上”。第⑷题的“微”形容词作动词用,相当于“没有”。
  【答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