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70字。
确山二高 一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刘娟 使用人:
【教学主题】背诵全诗,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看一副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二、作者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长安十年: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 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西南漂泊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