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30个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训练
山西孔祥琛
快乐课课练
1. 文学常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一书,与、、并称为“四书”。这是是一部主要记录(人名)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他名,是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与合称为。
2.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国héng()亡héng于虑()而后yù()敌国外huàn()
3.词义理解
(1)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管夷吾举于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过,然后能改()()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3)解释句中的加点词语,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文意理解
(1)下列句子划分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文中的句子填写并翻译这些句子。
①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翻译:
。
②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翻译:。③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艰苦磨练对成大事者有很大益处的句子是:
,翻译:。
④作者从反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
,翻译:。
(3)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作者认为那些接受大任的人,都要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练?
②改过可以使人变得聪明,作者认为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③作者认为导致亡国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④作者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哪些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5.精读精炼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以下各项对文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B.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C.第三段论证“死于安乐”,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的。
D.文章多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和整句,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论证力量。
(2)文章第二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