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50个字。
北京市各区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2016 东城一模】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9-21题。(共10分)
杨绛
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说话是创造,听话是批评。说话目的在表现,听话目的在了解与欣赏。
听话包括三步:听、了解与欣赏。听话不像阅读能自由选择。话不投机,不能把对方两片嘴唇当作书面一般啪的合上,把书推开了事。我们可以“听而不闻”,或者“不听不闻”更妥当些。当然,听话而要逞自己的脾气,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艺术。可是我们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绵一般,能尽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养。因为听话的时候,咱们的自我往往像接在盒子里的弹簧人儿,忽然会“哇”的探出头来叫一声“我受不了你”。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锤百炼也是徒然。除非听话的目的不为了解与欣赏,而另有作用。
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煞,认为一切说话都是吹牛拍马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根本是艺术,并非柴米油盐类的日用必需品。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谁都知道艺术品的真实并不指符合实事。亚里士多德早说过:诗的真实不是史实。而最普遍的创造是说话。不过我们看戏听故事或赏鉴其他艺术品,只求“诗的真实”。虽然明知是假,甘愿信以为真。听话的时候恰恰相反:“诗的真实”不能满足我们,我们渴要知道的是事实。这种心情,可叫做“宁可不信”。同时我们总借用亚里士多德“必然与可能”的原则来推定事实真相。举几个简单的例。假如一位女士叹恨着说:“唉,我这一头头发真麻烦,恨不得天生是秃子。”谁信以为真呢!依照“可能与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头好头发。假如一个人当面称谀,那更需违反心愿,宁可不信。他当然在尽交际的责任,说对方期待的话;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听话而如此逐句细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则无鱼”了。我们很不必过分精明。虽然人人说话,能说话的人和其他艺术家一般罕有。辞令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们喜爱了“作者”自己。
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笨拙的话,像亚当夏娃遮掩下身的几片树叶,只表示他们的自惭形秽,愿在天使面前掩饰丑陋。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们不免同情怜悯,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费力。逢到笨拙的谄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实的骂人,往往只为表示自己如何贤德,并无多少恶意。一个人行为高尚,品性伟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点偏得人爱。我们钦佩羡慕巧妙的言辞,而言词笨拙的人,却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喜爱。大概说话究竟是凡人的艺术,而说话的人是上帝的创造。
(选自杨绛著《杂忆与杂写(增订本)》,文字有删节)
19.为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理由。(3分)
答:
20.在年级举办的主题为“会说话重要还是倾听重要”的辩论会上,正方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材料,请你运用文中的相关文字,为反方辩手提供帮助。(4分)
【2016 西城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共9分)
从“董姐饭局”看工匠精神
①“白色的小餐盘里,放着4勺白米饭,这就是她请现场体验者吃的饭。”两会期间,有个“饭局”引来各方关注。被称之为“董姐”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请人品尝4勺米饭,进行“盲测”,结果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场营销活动,但还是给中国制造业平添了几分底气。
②当不少中国人去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时,人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怎么造不出让市场倾心的家电产品?”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谁能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谁就有可能赢得市场。而产品质量的比拼,说到底是人的比拼,是精神与文化的比拼。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里所说的“工匠精神”就代表着这样一种精神与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