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00字。
期待如何才能有效应
成都市第三十八中学   杨文光
说起“期待效应”,当老师的怕是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可是要说起期待如何才能有效应,又怕是没人几个人能说个了然了。本文之谈,意在于此。
一、什么是“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是由罗森塔尔先生做的是一组著名的实验来命名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让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让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些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一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进行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
1968年,他和助手雅各布来到纽约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1-6年级各选了3个班,共18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课任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个的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即使一些原本成绩较差、表现不良的学生,现在也变成了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教师、家长、学生无不惊叹专家的预测能力,他们佩服地说“太神了”!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教授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它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期待效应”还有一个名字叫“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是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的。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精心雕塑了一尊象牙少女神像。他十分欣赏和迷恋“她”,整天爱不释手,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神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虽只是一个神话,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正因为如此,罗森塔尔借用这个古希腊神话典故,把自己所发现的教师期待效应称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我的关于“期待效应”的七个理解
笔者曾长年思考“期待效应”问题,也曾大量的查阅有关“罗森塔尔效应”的资料,由此获得了七点认识与体会,写在这里,与同事们共勉。
1.教师实施期待的前提
什么是教师实施期待的前提?很少有老师认真去想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效地实施期待。笔者以为,只有那些亲近、理解学生的老师,那些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老师,那些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老师,那些能宽容学生个性的老师,那些能体谅学生禀性不足的老师,那些对学生既“爱之深”又不“恨之切”的老师,才能实施有效的期待。因为,只有这种老师,才是把学生当作了“人”,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这种老师,才能处理好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只有这种老师,才能关注每一位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