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710字。

  确山二高 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   刘娜               使用人:
  【教学主题】《墨子》选读------《非攻》
  【教学目标】
  1、掌握“何”“则”等文言词语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知识梳理】
  一. 文言知识【难读字】
  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zī)甚不辜(gū)
  【古今异义】1、众闻则非之(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2、苟亏人愈多(苟.如果。今无此义。)
  3、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
  【一词多义】
  1、国  今至大为攻国(国家)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域)
  2、故  是何故也(原因,缘故)   暮去胡来颜色故(衰老)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3、以   以亏人自利也(因为)     乃入见。问:“何以战?”(凭,凭借)
  作《师说》以贻之(来,用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
  【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以其亏人愈多(亏,损人) 从而誉之(誉,赞美)
  ②形容词作动词:众闻则非之(非,非难)
  【特殊句式】①省略句: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介词)
  上为政者得(之)则罚之。(省略宾语)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②设问句: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③反问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举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本节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
  本段从偷窃抢劫的事例说起。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牛马,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更重。罪孽也更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君子们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的原则区别吗?用这种层层剥进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以征讨别国标榜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同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辞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暴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和有力。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思想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的锋芒直指不义战争。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