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30字)
新课标下“人本作文”与人文情感的培养
咸丰一中 王启彦
新课标的“人本”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充满情感的有血有肉的,富于强烈生命意识的课。情感是生命存在的体现,每个生命只要活着,都有情感的需要。无论是人还是低等动物都有着感情。一般说来,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要需要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活动。写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如果它要达到人本教学的相对高度,就必须重视情感的投入,并把它提到相对的高度。
教育的“人本位”精神要求教育者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承认并宽容学生情感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字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可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虽然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也许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与技巧,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可能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语文教学工作应情知并行。
在思想单一的前提下,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单一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从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鲜的散发着无限热力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在同一把剪刀下裁出的纸人。不敢倾诉心底生命的律动,不敢正视个人的隐私,不敢喊出爱与恨。
在人本作文的教学与写作中,学生在感情上的匮乏与欠缺,生活体验与情感积累的不足造成学生思维情感的困难,成为制约学生语文学习与作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在阅读中学习、认识、积淀情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课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文章的灵魂——情感,把阅读拆分、肢解成一些部件,而没有了生气和灵动的活力。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他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 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自我,学习情感首先得认识、理解并能体验情感。如通过《背影》的教学来体验儿子对父亲的血浓于水的父子深情,及这种情感变化的心理体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生死不渝的人间悲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抒发的对下层劳动人民深入骨髓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感动之余仔细揣摩并学习作者高妙的抒情技巧。应在日常生活中陶冶熔炼自己的感情。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