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创设阅读平台 提高语文素养
平湖市林埭中学 陶国华
[内容提要]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眼、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有限的课内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而创设多项阅读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养成习惯。营造大语文,大阅读的氛围,是一次积极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
阅读 平台 素养
前段时间,我在市里参加了一项语文教研活动,听了两位骨干教师的课。一位讲解《西湖的绿》,讲到西湖苏堤的绿这一段时,他问学生,“有的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一句能否改成“有的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画。”一位在教《孔乙已》时,问同学,“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一句中破折号能否改成逗号。
暂不说这两位教师这样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价值,如果语文阅读课都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课是不是“尸体解剖”?在同一层面同一维度的咬文嚼字式提问,对学生阅读文本有利吗?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益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学生完全可以拒绝回答那些吹毛求疵或太成人化的东西,这样的阅读教学怎么可能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不是让人“昏昏欲睡”,就是使人“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对语文就只能“避之唯恐不及了”。
说实话,在中学读书时,我不喜欢宗璞的《西湖的绿》,也不喜欢鲁迅的《孔乙己》,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我是不高兴做笔记、背答案的。如今,我成了教师,又要向学生讲解《西湖的绿》和《孔乙己》,重读这些文章,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震撼,为宗璞瑰丽的语言描写艺术,为鲁迅唤醒民众深沉的呐喊。何以如此呢?无非是我读了更多的书,生活经验丰富了,“语文素养提高了。所以我们所有的阅读不可能也没必要咬文嚼字,也不可能深究其义,而且人的阅读心理在不同阶段也不同,硬是让那些富有“智趣”和“情趣”的学生去深入领悟成人世界的理性,不正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吗?
创设各种阅读平台,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应有一定的阅读量,分年级地进行,完成阅读目标。嘉兴市教验室王晓红指出,阅读不但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更是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读书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为学生创设阅读平台,会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