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感受”作文实验随感<br>
<br>
宁河县 潘庄中学 于佩君<br>
<br>
鲁迅先生说:“写作固然需要精熟的技巧,但更需要积极的思想和人格。”<br>
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能不承认,单纯强调写作知识、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格品质的铸炼的失误。因为学生作文中,丧失自我,没有个性,缺乏人格品质的现象却是令人触目惊心。<br>
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常常抒写着高尚的“别人”,于是自己也想高尚;他们常常喊着圣人的口号,玩味着先哲的思想,于是自己也想做先哲和圣人;却不曾在自我的一言一行的展示中张扬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为了表现自己因为困境而坚强,有的同学不惜把自己的父母一个个写进坟墓;为了揭示爱而舍身的主题,有的同学甚至把“站在岸边的孩子推下水去”,然后自己再跳下去。<br>
没了别人,他们似乎就无法坚强、高尚和思想。这无疑是自我的丧失,人格品质的消亡。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做人,同样更是我们育人的失败。<br>
大家们以人格抒写作品,作品展现着人格;人格品质的塑造亦是对文章的锤炼,那么,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不也是塑造着主体人格吗?所以,我们坚守作文育人的信条,呼唤学生的自我,铸炼学生的人格。<br>
首先,关注生活,展现真实的我。<br>
我们以“主体感受”日记训练为突破口,在日记训练中,突出主体,强化主体生活。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从生活的点滴入手,说真话;在感受自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抒真情;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议己见。<br>
因为,生活是真实的,来不得半点的虚假;脱离生活就会违背生活,创作过程中的虚假则是对生活的违背,是自我丧失的根源,是矫情、假大空的孵化器。<br>
写自己真实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就会唤出真实的自我,展现真实的自我。<br>
张宝利对一位新老师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我们是您的学生,上课时为什么要脸红,我们希望同您一起把知识学好!”李宗月,一位不善写作的同学,却用洋洋洒洒千余言抒写着与一位异性同学纯真的友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