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70字。
《落难的王子》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易懂,但需细挖以究其内涵,故想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自然得出寓意。本堂课的设计定位于“文章的品味感知与问题的探究”。在教法上借助“板块教学法”分五部分进行:(一)成语故事激情趣;(二)“咬文嚼字”多积累;(三)“自由论坛”谈感知;(四)“唇枪舌剑”摆擂台;(五)“外引内联”试运用。在课堂上,教师适当点拨,把发言权尽量归还给学生。
教学步骤
一、以“塞翁失马”的故事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咬文嚼字”即读准字音,积累词语以及对寓言特点的进一步认识。
三、“自由论坛”即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四、“唇枪舌剑”也就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自己读出寓意。
五、外引内联,学过本文之后,在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如何运用到实际中去,对一句名言是不是有新的看法了呢?目的想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实录】
一、成语故事激情趣
(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 师:不知道同学们听说过“塞翁失马”这个故事?
(学生齐答:听说过)
2、师:那么我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
生1:古代,在边塞上有一位老人,他家的马跑丢了,过了一段时间却带着很多的良马回来了;这户人家因此而发财,但他的儿子却因骑马而摔断了腿;别人家的儿子因入伍当差而送了性命,他的儿子又因断腿没去而幸免。
3、师:他复述得太好了,简洁而明确,把这则故事的梗概叙述的很完整。那么文中有几句点明寓意的句子你知道吗?
生2:我知道,每当他家遭遇不幸,别人来安慰他的时候,他都说:“这怎么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呢?”而当有了好事,别人来祝贺时,他都会说:“这怎么能说不是一件坏事呢?”
4、师:不错,“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能让我们懂得什么呢?
生:让我知道了,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成为好事。
5、师:那么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的第二篇——《落难的王子》
二、“咬文嚼字”多积累
(一)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积累词语。
音:厄(è) 掳(lǔ) 撑(chēng)
词语:多愁善感 厄运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二)了解寓言的特点
1、 师:说起寓言,同学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2、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3、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又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出什么样的启发呢?请进入下一环节——
三、“自由论坛”谈感知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2分钟读,3分钟整理),四人一组,要记录并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
1、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