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200个字。
也谈谈作文的批改
曾紫孜
学生必须作文,作文应该批改,这几乎是无须讨论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为在作文批改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就使得这一讨论成为必要。
一、传统的要求:精批细改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所有的作业都要求“精批细改”,作文当然也在其中,这既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很多教师敬业精神的自觉体现。
何谓精?何谓细?实在不好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在过去的教学检查中,大大小小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们翻开作文本,往往是看“红”了多少,错别字的记号,好句子、好段落的记号,不通畅的地方老师的修改,眉批和总评,方方面面都有一点,也就“红”得不少了,基本也就可以过关了。记得笔者教小学时,有几个学生的文章特好,一篇文章几乎只要改一两个字,而另有两个学生几乎写的不是文章,真是无从下手,这几篇文章见“红”就少,自然就挨了领导的批评,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绝不是个别的。
二、“时髦”的说法:作文是写好的,不是改好的。
要求作文“精批细改”的时代,是两周一篇作文,后随着应试教育的白热化,各个学科都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作文也不例外,除了传统意义的作文被称为“大作文”以外,又派生出了相对应的“小作文”,另外还有“练笔”、“日记”、“周记”之类作文的附属品,而对如此大的训练量,再也没有人提“精批细改”了,倒是有人从另一个极端提出了一个口号:作文是写好的,不是改好的。主张让学生多写,不必批改。虽然这种说法不被教育行政部门所接受,还是迎得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欢迎,在实际操作中占有小的比例。
三、笔者的观点:
1、作文必须批改。
“作文是写好的,不是改好的”,这话有一定道理,它突出了“写”的作用,它也有片面性,如果“改”得好,进步会更快,会写得更好。
主张作文不必批改的人经常举出一个例子:老师费尽心血批改的作文发给学生,有几个人看了?还不是往课桌里一塞完事。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也不是很多,恰恰相反,我教中学时注意观察过,大多数学生很盼望发作文本,一拿到作文本,他们会认真地看你是怎么样改的,怎样下的评语。作文本发给学生,学生不看,只是往课桌里一塞,说明你批改得不好,老是那几句“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详略得当”这还有什么看的必要呢?
因此,笔者以为,作文一定要批改,恰到好处地指出优点和不足,对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甚至某个词的运用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写出富有启发性甚至富有文采的评语,学生的作文就会进步更快,光是多写,而不探讨每一次写的成败优劣,同一水平线上重复,实在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