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70字。

  《沁园春 雪》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4、品味本词的语言,领悟语言的深层意蕴。  
  5、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 ②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 ①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②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题解与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学生齐读一遍。 
  3、学生思考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四、品读课文,赏析意境 
  (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讨论: 
  (1)、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 
  (2)、“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